博士培养计划
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的机械工程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学生须满足以下要求:
- 完成特定顺序的课程要求,这有别于学士和硕士学位的课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交流至少1次。学术交流应为口头报告、墙报展示、或投的论文摘要被会议录用,学术交流的内容应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密切相关。
- 撰写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撰写毕业论文、论文答辩。
注:机械工程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学位等专业的要求是一样的。
全日制学术型直博生的学制为5年,全日制学术型普博生的学制为4年。
1、直博生课程要求:
1.1 2023级及之后入学的学生
直博生须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且课程的平均绩点(GPA)满足最低绩点要求。直博生须完成的课程包括:
(1) 至少33个经核准4xx以上的工程、数学与科学相关的学分;
(2) 英语科技写作:3学分(VG50X)。须完成英语科技写作相关的三门课程(VG501、VG502及VG503),且这三门课程的平均绩点须达到3.0或以上;
(3) 国内学生须修政治课:3学分;
(4) 培养计划中课程的平均绩点不得低于3.0。
33个经核准4xx以上的工程、数学与科学相关的学分须满足以下要求:
(1) 至少6个5xx以上的数学学分;
(2) 至少15个5xx以上的专业学分;
(3) 至多12个外院课程学分,须经导师与研究生委员会的审核。外院课程申请表格在研究生表格下载;
(4) 至多9个4xx的学分;
(5) 至少6个本专业以外的学分;
(6) 4xx学分与外院课程学分的总和不超过15个学分。如果研究生委员会审核通过一门外院的数学课来满足部分数学学分的要求,则该数学学分不算在这15个学分之内。
1.2 2022级及之前入学的学生——文件下载
2. 普博生课程要求:
2.1 2023级及之后入学的学生
普博生须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且课程的平均绩点(GPA)满足最低绩点要求。普博生须完成的课程包括:
(1) 至少15个经核准4xx 以上的工程、数学与科学相关的学分,
(2) 英语科技写作:3学分(VG50X)。须完成英语科技写作相关的三门课程(VG501、VG502及VG503),且这三门课程的平均绩点须达到3.0或以上;
(3) 国内学生须修政治课:2学分。国际学生须修汉语和中国文化概论:6学分;
(4) 培养计划中课程的平均绩点不得低于3.0。
15个经核准4xx 以上的工程、数学与科学相关的学分,须满足以下要求:
(1) 至少9个5xx以上的专业学分(机械工程系或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2) 至多6个外院学分,须经导师与研究生委员会同意;
(3) 至少3个专业外的学分,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广度;
(4) 如果研究生委员会审核通过一门外院的数学课来满足部分数学学分的要求,则该数学学分不算在这6个学分之内。
2.2 2022级及之前入学的学生——文件下载
3. 平均绩点(GPA) 要求:
博士生须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并进行公开答辩。每个学期学生都须注册博士论文科研课程,即:VM695和VE695。课程成绩由学生导师根据其注册学期的科研工作表现评分,目的在于为博士学位论文做准备。
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步是满足平均绩点要求。直博生前5门5xx及以上课程的平均绩点须达到3.2及以上。普博生前3门5xx及以上课程的平均绩点须达到3.2及以上。同时这些课程须在博士学习阶段的前两年完成。
如果学生未能达到平均绩点要求,研究生委员会将审查其成绩,并采取如下措施:(1)分流淘汰为硕士生,或(2)通过选修额外课程以满足平均绩点的要求。
4. 博士资格考试
该方案适用于2020年春季学期及之后入学的博士生
发布人:沈泳星,密西根学院研究生教育副院长
修订日期:2023年5月16日
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二步是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该考试是对博士生的综合评估,也是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博士生应当在完成与其专业相关的主要研究生课程后,在正式开始其博士论文研究前,参加资格考试。
博士资格考试主要考察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 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 研究进展和专业能力;
- 学术诚信。
直博生应在完成至少18个经核准的研究生(或相关)课程学分后,才可以参加博士资格考试。通常,直博生须在第二学年的第三学期(夏季学期)结束前完成博士资格考试。
普博生须在完成至少12个经核准的研究生(或相关)课程学分后,才可以参加博士资格考试。通常,普博生须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秋季学期)结束前完成博士资格考试。
资格考试委员会和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应当至少提前一个月告知学生考试安排。
博士资格考试分为两个部分:1)90分钟笔试;2)30分钟口试。参加考试的博士生需事先告知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其主学科组(见附件1)。博士生必须修完附件1所列的选定课程并取得B或以上成绩,才有资格选择这些课程作为考试科目。
笔试共计90分钟,学生须选择三门课程作为笔试科目,其中包括两门与其主学科组相关的研究生课程(5XX或以上)和一门与其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组研究生课程(5XX或以上)。学生只能选择附件1中的课程参加博士资格考试。特殊政策:上述规则之外或所选课程不在附件1所列范围内的特殊情况,必须得到导师和研究生教育副院长的批准。
30分钟口试由15分钟报告和15分钟问答两部分组成。报告的主题可以选自附件1中作为笔试科目的两门主学科组课程之一(或遵循上述笔试的特殊政策),或者选自学生一直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口试评分标准如下。
- 清晰度(25%):学生向相关领域资深研究人员(即在职教师)解释清楚该选题的能力。无明显概念性或技术性错误。
- 情境化(25%):学生将该选题置于相关科学、技术和/或社会经济背景下的能力。学生需阐明为什么这个选题值得研究。
- 问题陈述(25%) (针对研究课题中选题): 学生对自己研究问题的理解。
- 问答能力(25%):学生与资深研究人员进行有意义和建设性讨论的能力。
口试委员会由三位主要学科组或相关学科组的老师组成。由研究生教育副院长或学科组组长任命的主席负责主持考试相关工作。考生的导师不能作为资格考试口试委员会的成员。
学院每学年安排两次博士资格考试,分别在秋季学期(通常安排在10月中旬)和夏季学期(通常安排在6月中旬)。首次考试时,学生必须同时参加笔试和口试。
博士资格考试委员会应基于考生的学术表现和科研成果给予综合评价,客观公正地将考试结果记为 “及格”或 “不及格”。
笔试科目考试的及格分数为60分(满分100分)。三门笔试科目的成绩均达到合格分数或以上,才能通过笔试考核。若学生其中一门课程未通过,则笔试考核未通过,必须在下次考试时重考该课程。若三门课程中有两门或以上课程未通过,则笔试未通过,学生必须在下一次考试时重考相同的三门课程。
口试及格分数为60分(满分100分)。学生必须至少达到及格分数,才能通过口试。若口试未通过,则该生必须再次参加口试,形式与之前相同(即按笔试科目考试或按研究课题考试)。
首次考试未通过的学生,必须参加下一次博士资格考试。第二次博士资格考试仍不通过的学生将被认定为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经专家小组评估,符合硕士研究生培养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生,可提交转为硕士生培养申请,经导师同意、院系审核通过、研究生院批准,可转为硕士生培养;转为硕士生培养后,应在2年内完成硕士阶段学习及论文答辩,满足《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后,将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并授予硕士学位。否则,将根据学术评估结果做退学处理。特殊情况必须由研究生委员会和研究生教育副院长进行评估和批准。
修订后的新博士资格考试方案将从2022年夏季学期起使用。
附录1(2024年夏季修订)
Discipline Group
|
Course Code
|
SJTU Code
|
Course Title-English |
Course Title-Chinese |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
VM541 |
ME6402J |
Mechanical Vibrations |
机械振动 |
VM552 |
ME6601J |
Mechatronic Systems Design |
机电一体化 |
|
VM553 |
ME6602J |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
微机电系统 |
|
VM555 |
ME6503J / ME6101G |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
工程优化 |
|
VM564 |
ECE6602J |
Linear Systems |
线性系统 |
|
VM583 |
ME6801J |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Systems |
制造过程与系统 |
|
Solid Mechanics |
VM505 |
ME6104J |
Finite Element Methods |
计算力学基础 |
VM513 |
ME6101J |
Continuum Mechanics |
连续介质力学 |
|
VM518 |
ME6102J |
Advanced 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
复合材料高级力学 |
|
VM645 |
ME6109J |
Wave Propagation in Elastic Solids |
弹性波在固体中的传播 |
|
Thermal Fluids |
VM520 |
ME6201J |
Advanced Fluid Mechanics |
高等流体力学 |
VM523 |
ME6202J |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
计算流体力学 |
|
VM524 |
ME6203J |
Turbulence |
湍流 |
|
VM530 |
ME6301J |
Advanced Heat Transfer |
高等传热学 |
|
Materials Science |
VM508 |
MSE6601J |
Introduction to Soft Matter Physics |
软物质物理导论 |
VM515 |
MSE6201J |
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
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能 |
|
VK554 |
MSE6502J |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in MSE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方法 |
|
VM565 |
MSE6202J |
Structur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Materials |
材料结构、物理与化学表征 |
|
VM571 |
MSE6501J |
Machine Learning in Molecular and Materials Sciences |
机器学习在分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
|
Circuits and Devices |
VE504 |
ECE6202J |
Solid State Physics |
固体物理学 |
VE509 |
ECE6201J |
Semiconductor Physics |
半导体物理 |
|
VE510 |
ECE6209J |
Principl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半导体器件原理 |
|
VM515 |
MSE6201J |
Electrical, Opt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
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能 |
|
VE527 |
ECE6703J |
Computer 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
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
/ |
ECE6101J |
High-frequency Circuits |
高频电路 |
|
Electromagnetics, Optics, and Photonics |
VE508 |
ECE6301J |
Nonlinear and Ultrafast Optics |
非线性光学与超快光学 |
VE509 |
ECE6201J |
Semiconductor Physics |
半导体物理 |
|
VE530 |
ECE6302J |
Electromagnetic Theory I |
电磁理论(1) |
|
VE534 |
ECE6303J |
Optics and Photonics |
光学与光子学 |
|
VE538 |
ECE6305J |
Optical Waves in Crystals |
晶体中的光波 |
|
VE539 |
ECE6306J |
Lasers |
激光原理 |
|
VE552 |
ECE6307J |
Fiber Optics and Biomedical Optics |
光纤光学与生医光学 |
|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 |
VE501 |
ECE6601J |
Probability and Random Processes |
随机过程 |
VE550 |
ECE6603J |
Information Theory |
信息论 |
|
VE556 |
ECE6605J |
Image Processing |
图像处理 |
|
VM564 |
ECE6602J |
Linear Systems |
线性系统 |
|
VE655 |
ECE8601J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无线通信理论 |
|
VE689 |
ECE7601J |
Wireless Network |
无线网络 |
|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VE501 |
ECE6601J |
Probability and Random Processes |
随机过程 |
VE527 |
ECE6703J |
Computer Aided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
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
VM555 |
ME6503J / ME6101G |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
工程优化 |
|
VE556 |
ECE6605J |
Image Processing |
图像处理 |
|
VE586 |
ECE6704J |
Advanced Computer Networks |
高级计算机网络 |
|
VE593 |
ECE6702J |
Problem Solving with AI Technique |
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 |
|
VE693 |
ECE6705J |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
深度强化学习 |
|
Control 控制 |
VE501 |
ECE6601J |
Probability and Random Processes |
随机过程 |
VE550 |
ECE6603J |
Information Theory |
信息论 |
|
VE556 |
ECE6605J |
Image Processing |
图像处理 |
|
VM564 |
ECE6602J |
Linear Systems |
线性系统 |
|
VE655 |
ECE8601J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无线通信理论 |
|
VE689 |
ECE7601J |
Wireless Network |
无线网络 |
|
VM541 |
ME6402J |
Mechanical Vibrations |
机械振动 |
|
VM552 |
ME6601J |
Mechatronic Systems Design |
机电一体化 |
|
VM553 |
ME6602J |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
微机电系统 |
|
VM555 |
ME6503J / ME6101G |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
工程优化 |
|
VM564 |
ECE6602J |
Linear Systems |
线性系统 |
|
VM583 |
ME6801J |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Systems |
制造过程与系统 |
注:
1)博士资格考试不能选数学课。
2)可通过以下网址查看课程大纲: https://www.ji.sjtu.edu.cn/cn/academics/courses/
5. 博士论文开题
5.1 博士论文委员会
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且与导师协商后,学生邀请至少五名教师加入其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该委员会将指导、监督和评估学生的学位论文进展。论文委员会的成员须符合以下条件:(1)申请人导师担任论文委员会主席,(2)第二位成员须为申请人所在学院同一学科组的老师,(3)第三位成员须为申请人所在学院的非同一学科组的老师,(4)至少一位教授,(5)至少包含一位本学院以外的老师。此外,所有的委员会成员必须拥有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委员会成员须经学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生在以下链接中提交论文委员会成员申请,http://bpm.umji.sjtu.edu.cn/。
Discipline Groups (2023-2024 Academic Year)
设计制造与系统
负责人: 邵磊
成员: 毕尤一 | 黄佩森
固体力学
负责人: Jaehyung Ju
成员: Shane Johnson | Jaehyung Ju | 申岩峰| 魏小东 | 沈泳星
能源动力和流体力学
负责人: 王利坡
成员: 陈谦斌 | 孔令逊 | 屈子杰 | Kwee-Yan Teh | 王召光 | 周德智
电路与半导体器件
负责人: 但亚平
成员: Yuljae Cho | 卢旭阳 | 杨睿
电磁学,光学和光电子
负责人: 陈松良
成员: 万文杰 | 吴继刚 | 卢旭阳
通讯网络,信号处理
负责人: Chong Han
成员: 王旭东 | 金力 | 龙泳 | 皮宜博| 乔恒 | 唐爱民 | 朱怡飞 | 周武元
控制
负责人: 马澄斌
成员: 张峻 | 庄瀚洋 | 班雨桐| (任中强)
材料科学与工程
负责人:Yunlong Guo
成员: 陈倩栎 | 贺玉莲| 王文冬 | 王衍明 | 朱虹 | Milias Liu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负责人:Paul Weng
成员: 钱炜慷 | Paul Weng | Manuel Charlemagne | 郭鑫斐| 卢旭阳 | 皮宜博| 郑刚 | 邹桉 | 朱怡飞
5.2. 博士论文科研会议(可选)
博士论文科研会议由申请人组织安排。会议目的是对博士论文进行早期的指导。指导内容主要包括: (1)博士论文的研究范围、可行性和适用性;(2)对博士论文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3)评估学生对相关领域文献的熟悉程度;(4)对博士论文预期的学术等贡献进行预测。
首次论文科研会议结束后,如论文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建议召开后续科研会议。若在召开多次科研会议后,论文委员会认为该生仍不能完成合格的博士论文,论文委员会有权取消其博士学位申请资格。
博士论文科研会议所有内容需记录完整,并将记录提交给研究生办公室存档。
5.3.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开始撰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博士论文开题报告须包含以下内容:(1)研究内容,(2)该领域前沿科研的文献综述,(3)已完成的科研工作,(4)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5)本人的主要贡献和(6)接下来的研究计划。
学生进行公开的博士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委员会成员须全体参加。论文开题与科研会议须间隔至少一个月。论文委员会须达成统一的意见,学生方可通过答辩。若投票结果不一致,学生须根据论文委员会的意见修改开题报告后,再次进行公开答辩。若第二次开题答辩仍未通过,论文委员会有权取消其博士学位申请资格。
论文答辩与论文开题须至少间隔六个月。
5.4. 博士论文答辩
博士论文撰写完成后,博士学位申请人须在公开答辩前至少两周将论文初稿交给博士论文委员会进行评审。论文委员会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论文委员会主席决定该论文是否可以进行公开答辩。若未通过,学生须根据论文委员会的建议修改论文,并再次提交到论文委员会评审,直至审核通过。
通过论文答辩委员会评审,学生方可安排其博士论文答辩时间,进行公开的博士论文答辩。论文委员会须达成统一的意见,学生方能通过答辩。若投票结果不一致,学生须根据论文委员会的意见修改博士论文,再次进行公开答辩。
博士论文答辩的结果记录在论文答辩会议纪要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