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工科生整天机械乏味,只会做实验写代码?在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工科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琴棋书画一个不落,时不时还能前往全球各地,眺望远方,心随风儿一起徜徉。密西根学院2016级本科生、2019年“荣昶高级学者”赵文珲将在这里与你分享他所经历的密院之旅。
自画像: 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2018年吴炯孙洁阳光奖学金获得者,2019年“荣昶高级学者”,现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参加全球学位通计划,攻读信息科学硕士。
2016年,我选择来密西根学院就读,单纯就是抱着“能够出国+打下计算机基础”的想法。转眼三年多过去了,我发现过去的这段经历帮我实现的,却远远不止这微小的两件事,密院教会了我“心怀全球与国际视野”,也更让我思考何谓“真我”,何谓“自我”,让我在人生路上走的更加坦荡。
眺望远方,心随风儿一起徜徉
大二的秋季学期,我获得了一个能够前往联合国旗下组织工作体验的机会。在顺利通过一系列流程之后,我的工作地点从瑞士日内瓦被调配到了英国伦敦。从那一刻起,我的心便随着风儿,来到了遥远的大洋彼岸。
赵文珲(右二)在联合国旗下的国际海事组织实习
一月的伦敦,寒风凛冽。每天清晨,我都和很多伦敦人一起裹着大衣步履匆匆地赶往地铁站。我的工作地点是联合国旗下的国际海事组织(以下简称“IMO”),是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一个专门机构。我的工作是和信息与通信技术部门的员工一起,负责整个组织的软件开发和数据维护,协助组织进⾏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搭建每个考勤的数据报考系统。我使⽤结构化查询语言从组织数据库⾥抓取所每个员工的考勤数据,然后再进行分类筛选和计算,分段得出每个⼈每天的⼯作时长。之后使⽤SSRS软件导⼊数据,制作可以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等级交互使用的报告系统,并发布在组织的云平台上。经过几周的努力,我和同事们⼀起,从0到1,初步搭建了完整的考勤报告系统,获得了部门主任的好评。
信息与通信技术部门的工作氛围⾮常融洽。午休时间,同事们经常邀请我一起用餐,一起聊聊各⾃祖国和伦敦的趣闻,偶尔还会来一场乒乓友谊赛。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同事,在IMO还可以经常看到来自各国的高级官员前来开会,每个人仿佛都抱着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使命感,令身在其中的我倍感振奋。
一个月的工作体验转眼即逝。临⾛时,我与IMO组织的秘书长Mr. Lin共进午餐,做了一次深入交流。那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归还了自己的姓名牌,站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我再次默默坐下,打开电脑给整个办公室的人和Lin秘书长发了一封邮件,把这一个月来的真情实感与收获诉诸文字。按下发送按钮,我整理好行装,转身下楼,步履轻盈地迈出了这个相处了一个月的“远方的家”。这一个月的工作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国际组织⼯作的严谨有序与认真。在这里,每个人都拥有全球化的使命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致力于为这个世界带来新的气息。
幸运的是,在联合国实习的这段经历也让我获得了2019年“荣昶高级学者”的称号,此项荣誉由复旦大学、上海荣昶公益基金会联合设立和专项支持,旨在激励有志于投身全球治理的优秀学生赴国际组织学习、实践、任职。获得这一称号,也让我更加相信,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勇敢地踏出国门,响应世界的号召,为我们坚信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随波逐流,不如自造一叶孤舟
2016年刚进入密院时,我曾经对自己的未来有点迷茫。记得在大一工程导论课的第一节课上, 当Shane Johnson教授问在座的所有学生 “Who wants to be an engineer in the future?”的时候, 教室里80%的同学都举起了手。这让当时没有举手的我十分恐慌,心想:“什么是Engineer(工程师)? 为什么大家都想成为Engineer? 我是不是来错了学院?” 从那时起,我便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了对自我认知和兴趣的探索之旅。
赵文珲工业设计的作品
大一没有任何目标和动力的学习是痛苦的,我经常深陷自我怀疑与否定之中:“为什么要选这些课?学了这些有什么用?我可能真的不适合工科。”大一结束,带着不太亮眼的GPA,我觉得应该做出一些改变,去探索一下自己喜欢的事情。大二开始,我重新审视自己,一点一点明确自己未来想走的方向,并逐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尝试。设计和绘画一直是我的爱好,于是我选择了大学的第二专业——工业设计,并开始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调整换来的不仅是对自我更深入的认知,还有自我心境的改变,以及对生活与学习的掌控力。之前觉得学起来非常有难度的课,突然变得不再困难,而那些自己以前十分排斥的学习内容,竟然也能轻松自如地学下去了。大二结束时,我已经完全走出了“自我怀疑与否定”的死循环。面对全新的知识与挑战,我已经能够抱着积极和必胜的心态去学习和掌握,绩点也实现了突飞猛进。
大二的时候,我惊喜地获知密院正式启动了全球学位通计划。其中一个项目是与密西根大学信息学院合作的3+2本硕连读项目。项目包含的一个研究方向,“人机交互/用户体验设计与研究(HCI/UX Design&Research)”,将我的设计兴趣与工科背景完美结合。于是,一到大三,我就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并最终顺利地成为了项目的一员。
坚持真我,发挥自我真正实力
密院大三结束后,我来到密大信息学院。初入美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安娜堡是一个很也安静的小城市,人们的生活似乎总是有条不紊。在这里,我的生活与学习的节奏也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赵文珲(右一)在交互设计课小组讨论中
刚来的第一个月很有挑战,离开了父母的襁褓,一切都要自己去适应与拼搏。坚持自己的初心并不简单。参加3+2项目的二十多个同学里,95%走的都是数据科学方向,走人机交互/用户体验方向的只有寥寥两人,让人有种孤军奋战的感觉。好在父母完全支持我的决定,符合我专业兴趣的课程也让我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施展过去三年在密语积累的才华。《交互设计导论》课让我阅读大量的交互设计的相关文献,学习各种各样的案例,从头开始完成了一轮完整的交互产品设计的流程;《复杂网页设计》课让我学习新奇的前端知识,搭建了自己的作品集网站和Project;《应用机器学习》课让我应用各种数学模型,解决了各种复杂的分类、预测和图像识别等问题。信息学院的学生在能够满足毕业要求的前提下,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课程。基于兴趣,第一学期我还选了密西根大学工学院的《游戏设计》课和艺术学院的《游戏音乐》课,在快乐学习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锻炼了自己相应的技能。
赵文珲个人网站
赵文珲部分绘画作品
3+2的项目让我比同龄人早一年成为研究生,也提早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来密大的第一学期,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可以完全自由的决定自己的发展路线。3+2的项目是就业导向的,信息学院也提供了很多资源帮助学生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学院设立了非常专业的职业发展办公室(CDO),全方位地帮助解答学生关于作品集、简历、面试、找实习/全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并提供很多实验项目、研究项目和设计项目,帮助学生积累项目经验。几乎每周都有来自各个行业的公司来交流与招聘,举办设计比赛;还有资深的校友回来分享工业界的所见所闻。只要你有心,身边的一切都在帮你实现你的目标。
这里的学习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累,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课程作业的要求也不高,完成度和质量也全靠自己掌控。很庆幸当初我选择了密院。在密院的三年,让我拥有了比一般人更强的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让我对自己保持着高要求,快乐地去挑战自己的极限,让我更加笃定的在3+2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不惧蹉跎,勇敢拥抱自己所爱
很多人说:有些事情以前不做,一切就都晚了。但我觉得:世上的绝大多事,只要自己真正想做,永远不算晚。密院的三年和之后3+2项目的安排也让我明白了:人在世上最原始的动力,源于努力寻找并拥抱能让自己由衷地感到欢喜的事物。
赵文珲参与制作设计的《启程在JI》
赵文珲设计的院衫logo
我喜欢画画,有时上午一时兴起,拿起笔投入到创作之中,再次抬头已是天黑。对我而言,以笔代戈是表达自己生活态度的方式。我享受创作的活力,享受创作带给我的心灵的充实感与幸福感。我喜欢音乐剧,在伦敦的那一个月,我几乎走遍了伦敦的每一个剧场,从百老汇经典的《42街》、《妈妈咪呀》,到根据事实改变的感人至深的《来自远方》,到根据时代变化复排的《伙伴们》,再到本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剧《汉密尔顿》。我从音乐剧里获取生活的力量,体味人生的百态。我喜欢学生会,大二那年,我担任学院的事业部部长,和部长团一起披荆斩棘,从建立颇具影响力的JIcareer微信公众号,到重新设计编纂《启程在JI》杂志,再到协助举办学院大大小小的职业/校友活动。学生会的工作让我不断焕发生机,赢得各方的赞赏……
回首过去,我一直在快步前行,没有辜负自己。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大步向前,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我将继续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永远呵护那摇曳在心中一隅的希望之火。少年啊,不惧什么岁月蹉跎,要去勇敢拥抱自己所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