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高源 密西根学院2012级电子计算机工程专业 毕业去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著名作家柳青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四年倏忽而过,曾经的我面对众多人生道路的选择,毅然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选择了密西根学院。如今回首大学之路,总觉得自己应当没有辜负命运的眷顾,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宝贵青春和四年努力。
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力的锻炼和性格的塑造。在交大学习的四年,无论是学院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的国际化视野,还是交大教育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和操守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之心、感恩之心,都将影响我的一生,我也将以此为傲。
中西合璧,在特色的课程设置中体会密院的创新文化
高源(前排右三)在设计展上向企业和学生介绍自己的毕设项目
密西根学院是一个活跃且富有创造力的的群体,我们是这里身兼使命的“黄埔学生”,也是独立成长的“野生一代”。学院的电子计算机工程和机械工程专业课程给了我丰富的课程选择,也让我适应了机电一体化交叉学科的需求。在我看来,所有课程中,最具密院特色的应属工程导论和毕业设计课程。以毕设课程为例,与传统毕业设计的“单打独斗”不同,密院的毕设必须由五人左右的团队完成,内容必须是交叉学科的问题,而且绝大多数是企业合作项目,即由企业提出工程问题、给予项目赞助,企业导师和学院教授共同指导。在短短一个学期时间中,同学们要相互合作,在学院导师和企业负责人的双重引导下,完成企业所提出的项目要求,最后向企业及全社会人士展示自己的成果。毕设的项目课题也十分丰富,既有当前计算机领域最火的深度神经网络,也有偏重机械方面的医疗机械手。在团队解决工程难题的同时,每一名同学都获得了相关的能力锻炼。
2015年秋季,高源(后排左二)与一起参加毕设项目的同学在赞助公司英特尔
密院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作为优秀的工程师,我们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得体的沟通表达能力。学院众多的团队合作课程,浩如烟海的课程作业、一学期多次的期中考试、每个课程都有的答辩展示和课程报告,都充分磨练了自己的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全英文的教学模式也让我的英语得到了质的提高,自己也从大一的“哑巴”英语到现在可以跟教授侃侃而谈,并用英语给学生开设助教课程。
除此之外,学院也很重视朋辈教育,关注学生之间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本科期间我先后担任了数学分析、逻辑设计导论、计算机导论、概率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等多门课程的助教。在担任助教的过程中,我每周用大量的时间为同学们开设复习课,进行答疑,批改作业与考卷,定期与老师沟通反馈同学们对这门课的想法和建议。在助教工作中,我不仅能利用自己所学帮助其他同学,还能巩固复习自己的知识储备,引领自己的学弟学妹。
交流实习,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工作能力
交大历来都有重视实践的传统,鼓励同学们“行万里路,知中国情”,希望同学们知行合一。学院也有不少鼓励同学“走出去”的国内外项目,包括学位项目、学期交流项目和假期游学项目。我除了学习课堂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选择利用宝贵的空闲时间进行交流学习及实习,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实力和背景。
高源(左一)在香港大学交流学习
密院独特的三学期学制,让每个学生拥有两个自由又宝贵的春季学期,学生既可以选择在交大修课,也可以选择找工作实习和出国交流学习。大一的寒假和暑假,我参加了学院的寒假的“联手启程”实践项目和暑假的社会实践,通过这些短期项目了解民生百态、了解社会发展。大二暑假,我加入了一家本土的公司进行实习,学习到了许多工作中常见的数据库、Java语言等实用技能,这次实习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如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更让我对课堂的知识更加如饥似渴。在大三春季学期,我选择去香港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交流一学期,利用春季在港大交流期间,我也学习了包括数据库、Java、软件工程在内的四门计算机课程。交流学习期间,除了让我比其他同学多修了一个学期的课程,获取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外,还拓宽了我的国际化视野,领略了富有魅力的岭南文化,也结交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朋友。大四期间,我申请获得了英特尔(Intel)亚太研究院大数据组的实习机会。在英特尔大数据组,我接触到了目前计算机科学方向最前沿的研究课题。
高源(左一)与密院同学张恒在英特尔公司实习
感谢一路走来我的老师、同学、同事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成功度过一段又一段的困难时期。我想这些实践经历教会我最重要的不是哪个概念,哪个算法,而是一种面临新事物,不急不躁,快速学习掌握后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的能力与心态,而这个东西是无法在校园里学到的。因为社会上、工作中遇到陌生的事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期望每一份工作每一份任务,都像你在考试中遇到的考题一样,是你之前已经复习过无数遍烂熟于心的内容,你的团队总会让你不断去探索前人未知的领域,而这也正是生活的乐趣所在吧。
饮水思源,做一个懂感恩、有梦想、爱奉献的交大人
在交大的四年,给我最宝贵的是交大留给我的交大性格,她教我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交大老校长唐文治曾经说“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为我们指明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向和要求。学校和学院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激励方面也用心良苦,设立了诸多奖学金作为对学生们努力的肯定,比如“俞黎明奖学金”。我感到十分荣幸,能够两次成为“俞黎明奖学金”的获奖学生,比起经济上的鼓励,更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每次与俞黎明先生和夫人的交流。
高源(右一)与俞黎明先生在“俞黎明奖学金”颁奖仪式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俞黎明先生的企业精神:以人品铸精品,创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他通过不断分享他的创业故事来教育我们,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做人,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俞黎明夫妇的精神和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不谋而合,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积极投入志愿者以及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当中,曾担任过上海交通大学的爱心家教,上海国际马拉松志愿者等。当然我深知和俞黎明夫妇以及母校对我们的期望相比,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继续坚定不移的把交大,把密院教给我们的精神继承下去,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铭记母校,铭记密院的这份情。
高源(前排右二)与其他“俞黎明奖学金”获奖学子合影留念
时光飞逝,交大原党委书记马德秀教授的交大第一课“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还历历在目,而如今我即将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深造。能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遇见这所美丽的学府,是我的幸运;能够在自己无悔的青春里,选择密院,这是我的荣幸。毕业不是奋斗的终点,离别是为了下次更好的遇见。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去做一名生活中的强者,去做一名自豪的交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