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6年9月那次的初见吗?曾经总觉得时间走得慢,有好多的时间可以朝夕相伴,不过转眼之间,已毕业十年。十年前的毕业典礼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又成长为什么模样?
近期,我们将推出【毕业十年忆密缘】系列校友访谈,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共忆交大校园的青春往事。
人物白描:石承志,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首届研究生毕业生,博士期间就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现担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2020年对世界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我更着有不一样的意义——从密院本科毕业十年,硕士毕业七年。
转眼瞬间,当初恋恋不舍离开闵行校区恍如就在昨日。还记得当初的密院规模尚小,而如今的密院有了崭新的龙宾楼、强大的团队、顶尖的科研设施。当年的同学、后来的学弟学妹成为学术新秀、创业家、技术能人、管理者……看到密院的快速发展,作为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我倍感骄傲和自豪。
未来道阻且长,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我们都要脚踏实地地踩好每一步!”
过去十几年中,石承志秉承着他一贯地认真、细致和踏实攀登着学术之峰。与他的采访让我们体会到了如今略显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的另一种生活。
兴趣为始
回忆起当年为何选择直接密院读硕,“基本上是出于全额奖学金的考虑吧”,学长如是坦言,这份直率也贯穿了整个访谈。仔细体会,我们看到了他直率性格背后那份内心的踏实感,以及支撑着这份难能可贵的踏实背后那对于所研究方向——声学超材料——的浓厚兴趣。
石承志在美国火山湖国家公园
“读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慢慢积累缓慢上升的过程,并且读博的主要目的当然是做科研,所以没有必要建议对做科研没有兴趣的人去读博。”
在被问到对于读博的看法时,石承志强调了“兴趣”二字。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增长,他最初那份对数学和物理的兴趣,逐渐将他引至了研究生阶段对动力学振动领域的探索,后来又促使他做出将声学超材料方向作为博士研究方向的决定。纵向来看,他的研究方向是自己年龄和学识增长的同时,对于最初兴趣不变的坚守,因为在他看来——“动力学振动其实就是把数学和物理拼在一起了,然后到了声学其实也差不多是这两方面。”
石承志在劳伦斯国家实验室
他也曾拿到佐治亚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偏管理方向)的硕士 offer,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别人眼中多金且轻松的机会,选择留在密院,攻读更为感兴趣的动力学振动专业。虽然硕士与博士阶段的研究领域都属于理工科,但动力学振动和声学超材料两个方向之间的具体差别还是让石承志觉得“充满压力”,但对新领域的探索欲最终使他选择接受压力,跳出舒适圈。
他是坚守初心和探索新知的结合体,隐含在种种抉择的荆棘丛中的,是一条自我攻坚路;而他内心源源不断的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动力离不开成长路上遇见的几位恩师。
石承志在海峡群岛国家公园
师恩为船
“我在做项目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经常找两位教授(Robert与Olivier)寻求帮助,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不同的解决方式。”
在谈及在密院和伯克利对他的影响与收获时,石承志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他的导师们。
Robert Parker 教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2年。2008年,Robert教授受聘密西根学院,分管研究生和本科教育;2010年-2012年担任密西根学院执行院长。
Olivier Bauchau 教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结构动力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顶尖的伦斯勒理工学院和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30年。2010年,Bauchau教授受聘密西根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2012年起,担任学院副院长。2014年1月,应邀作为上海市高校唯一外国专家代表,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接见。
“两位教授把我从一个本科生带到了一个拥有研究生思维方式的境界,从单纯地学习上升到了做科研。” 在和两位教授不断地交流与学习中,石承志逐渐培养了科研思维——究竟应该怎么做科研,以及如何和科研界的同行更好地沟通。这两项技能极大地影响了他日后的科研进程。
可以说,密院的两位老师,是他科研人生的引路人。在他心中的日月星河尚未升起时,帮助他寻找到自己的方向。
进入伯克利之后,面对具有新鲜感的声学超材料方向,张翔导师更成为了他在科研生涯中的主要交流对象。“我算是运气比较好吧。”回忆起张翔导师,石承志的声音中明显带上了感激。
“张翔本身是一个很优秀的导师,在他的领域内已经是一个很出名的学者。” 早已模糊了时间界限的研究交流和疑问解答,让导师不仅仅只是博士生涯的引导者。 导师是一个以自己经验和学识来引导、鼓励并且支持学生自己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在此方向上做出建设和成绩的角色。而优秀的导师也会让这条路走得更为顺畅。“导师会指导你去做哪些方向,但他不会强制要求你非得做某些事情。做科研的时候每天可以遇到新的问题。”因此,石承志建议道:“大家如果想要出国留学的话,还是要尽力申请好的学校。”
张翔 教授
光电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Ernest S. Kuh Chaired教授 、机械工程系主任,香港大学校长。
漫漫科研路上恩师对他的动力和帮助最终促使他,如今的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学院助理教授,反哺下一代的新生力量——作为助理教授的他也开始招收博士生。
“如果学院里面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学弟学妹愿意到我组里来做科研读博士的话,我也会非常欢迎的。
石承志于2012年在波特兰市代表密西根学院参加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导师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身上得到了传承,而每两代科研人之间的独特故事都是细细密密的针脚,在时间的布上织出令人感喟的韵味。师恩难忘——倘若没有那些难忘的岁月,淳淳教诲和从未停止的支持,或许石承志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踏实为终
谈及如何申请名校的时候,“当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啦。如果有很好的资源在手,自己却不努力,那也是做不出什么东西的。” 他如此肯定地说道。在如今略显浮躁的学术大环境下,有很多参加了一些Visiting Program的学生只有一层留洋经历的薄空壳,而没有专注自己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科研背景的积累。
当我们请他给如今在密院的学弟学妹一点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迎接自己的未来的时候,他想了想,最后说:“脚踏实地,踩好每一步。”简短而有力的九个字,也是他科研路上最后的写照。
石承志在匹兹堡市参加学术会议时与好友Bogdan Popa(现密西根大学助理教授)合影
而工作和读博之间应该怎样选择?石承志说,他并不羡慕那些毕业之后就在工作上做出很好成绩的同龄人。同是守着面前一方天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石承志更偏爱自己做科研中所体验的新鲜感与自由感。他没有简单地建议学弟妹们选择科研与否,而是认为需要结合自身条件来考虑。“有人就是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而有人更适合在工作中做出成绩。”
淡化功利,专注兴趣,利用资源,勇于探索——这是石承志给予学弟学妹的建议。踏入社会也好,专注研究也好,这些都是人生的不同活法。石承志在后者找到了自己的寄托。
不高傲,也不低调。沉下心来攻坚学术之峰,在科研道路上奋力前行。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与其他万千同样走在自我攻坚路上的人们一样,不耽溺于过去获得的成就与荣誉,展望着更遥远的世界,并期冀着在那里书写下自己的名字。而踏实,是他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