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描: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以下简称“密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2018级本科生,参与学院密西根大学双学位项目期间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高中就读于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2018年、2019年俞黎明奖学金、2020年程氏家族奖学金、唐君远奖学金获得者。现为密西根大学暑期科研助理,参与自然语言生成、图神经网络应用方向的科研项目。
曾经听人调侃密西根学院,说它是“一个充满着学怪的疯人院”。入学密院三年多来,我确实遇见了很多 “比你聪明还要比你不要命”的人,也学会了“在伸手去触碰学术星辰的同时也要记得脚踏大地”的人生哲理。
“不做自私的利己主义者”
“我不想做自私的利己主义者。” 这是我作为大一新生参加学院奖学金答辩时候说的话,也是我对自己现在和将来的期待。
三年前,从浙西小城市来到密院,这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都让我耳目一新。俄国教授的微积分课程,三个月学完Matlab、C以及 C++三门程序语言的计算机导论课程,自己设计并搭建能“生产各种吃喝玩乐用”的机器的工程学导论课程等在让我充满期待的同时,也促使我带着兴趣和疑问小心翼翼地不断向前。
范思敏在工程导论项目答辩
计算机导论和工程导论的Capstone Project(课程项目大作业)有着对新手极其不友好的难度,所有课程的考试卷都是全英文试题。计算机导论的第一次项目作业就给了我一个当头棒喝,身边的同学两小时能轻松写完的东西,零基础的我在家面红耳赤地杠了两三天,才勉强让它“玄学”地跑对;高等数学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就因为对英文题目的理解偏差而没有达到平均分。带着心里一点点的不服输,我开始频繁地找教授和助教问问题。高数和计算机导论的助教经常到凌晨还在给我解答问题,虽然他们也还是身上压着许多作业的大二大三学生。高数期末考试前一天傍晚,我带着刷了七十多页的国外微积分教材和厚厚的错题本去了教授的办公室,“享受”了一次从下午四点到晚上七点的教授答疑,完全没有意识到晚饭时间已然悄悄过去。他们完全有理由去忙自己的事情,但是他们一直没有拒绝帮助我。这使得我在大二也担任了微积分课程的助教和学术写作中心的写作顾问,希望将这一份不求回馈的善意和知识一起尽我所能传递给下一届的同学们。
机械赛冠军队合影
“不做自私的利己主义者”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团队所必要的条件。大一春季的机械赛,我们小组的八位同学连续在学院楼“住”了四天,学院楼也因此被我们戏称为“龙宾楼”宾馆。一块空白的亚克力,很多烧坏的Arduino板,最终造就了当届机械赛的冠军队小车。大一夏季的工程导论课程也要求我们自主设计和建造一件有研究或应用价值的产品,这对于大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小组做的是一个可调螺距的螺旋桨,并基于这个螺旋桨探究了桨叶动力与螺距角的关系。从刚开始项目思路的确立一直到结构的设计、材料的购买、测量实验的进行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小组成员间有过观点的对立,但最终还是一起做出了令我们满意的作品,也拿到了2018年工程导论课程展示(EXPO)的最佳技术奖。
回忆大一大二两年,当时还没有“卷”这个词。但是要我来说的话,密院确实有不计其数的“学怪”、“疯子”,但是它其实并不是太“卷”,也有很多温馨的时刻。凌晨四点在龙宾楼的沙发上入睡之后,六点醒来便有了队友点好的热腾腾的黑米粥;工训做助教的复习课件做到两点,一起“熬夜爆肝”的同学也偶尔会从全家顺手带回来热牛奶;教授会布置很难的作业和论文,但也会看到你的努力,很温暖地拍拍你的背说:“加油,你会做得很好的,但也要注意休息呀。”
写到这里,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声音和剪影都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他们对我说,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但是我们也一直都和你在一起。
“也该去看看世界和人呢”
范思敏采访王斯旻校友
在密院还有一件特别幸运的事情,就是参加了“密缘人”这个组织并有幸担任了2018届的负责人。“密缘人”是密西根学院的一个学生组织,不定期的策划和举行与校友、教授的访谈活动,并写成采访稿件面向学院进行宣传,是工程学院里少见的“人文绿地”。大一冬季,我跟着密缘人的学长学姐们去北京采访了许多回国创业的校友们。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走出象牙塔,去了解真实的创业人所承担着的压力和打不败的倔强与热情。与王斯旻学长的访谈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触,最终主笔的访谈稿也收到了不少的好评。在疫情期间,我们通过线上的形式采访了与教职与科研相关的校友和教授,也对在疫情期间做志愿者的同学、孤身于海外留学的学子做了一期专访的视频。无论是身在校园或是隔离在家,通过这些活动,我一直得以保持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和思考。
疫情期间和美国校友的线上访谈
“什么都学一点”
范思敏在瑞士瑞吉山徒步
曾经有身边的同学评论我说:“小范就是想什么都学一点。” 想起来确实是这样。我在大一有幸加入了薄首行教授的“对于固态镁硫电池的探究” IPP 项目,觉得材料工程领域的实践与创新很有意思。大二关于热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工程导论项目让本就喜欢物理的我充满兴趣,也让我一度想要选择ME(机械工程)方向。参加密缘人的访谈和组织工作也曾唤起我想要投身新闻工作的热情。高中时曾被确诊过中度抑郁的我深知语言的力量,也因为身边亲人的离去想要探究当今前沿的AI技术在医疗邻域的应用。最终,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方向的学习,并有幸获得了在密西根大学参与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方面的应用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如今本科大三的我深知自己的学术水平还远远不够,还不能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创新和变革。但是在密院亲身经历过学术的多样性之后,我已学会自信和坚定地站在新的起点,脚踩大地,也仰望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