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描:王之谊,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来自上海,高中毕业于上海市松江二中。曾获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学业优秀奖学金。本科期间以合作作者的身份在国际期刊eScience发表有关钠离子固态电解质设计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有关锗金属分子动力学模拟课题,并在国际会议Nano Today Conference上展出科研成果。毕业后即将前往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从小,王之谊就对理工科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家摆弄各种试管、烧杯、电子元件等器材一直是他热衷的事情。四年前,在兴趣的指引下,他成功考上了心仪的上海交通大学,来到了梦想中的密西根学院。在兴趣的驱动下,成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王之谊在密院敲开了令人着迷的科研之门,踏上了他愿意执着前行的科研之路。

探科研之“趣”

入学密院不久,王之谊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性格内向的他在学院丰富的课程活动与活跃的师生互动氛围的熏陶下,变得乐意主动分享。很快他便发现,科研不仅仅藏在公式中,也藏在大家平时谈笑、游戏和想象的灵感中。交流、碰撞与合作成了王之谊的生活常态,让他收获良多。

密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资配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与老师一对一探讨的机会。至今,王之谊还清楚记得初次给薄首行老师写邮件表达自己科研兴趣时的忐忑。邮件发出去不久,他就收到了老师的热情回应。薄首行老师与他一同讨论未来的科研计划和想法,还带他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展固态钠离子电池的相关研究。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和实验室学长学姐合作,完成了一篇有关固态钠离子薄膜电解质设计的文章,发表在eScience期刊上。

王之谊在薄首行团队对超高陶瓷浓度的无钠盐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的研究示意图

大学四年,王之谊总是步履匆匆,每晚下课即赶去实验楼,宿舍关门前再赶回来继续课业。纵然面对本科生繁重的课业,他却一刻也不想脱离科研的任务。课业结束后的疲惫很快就被和大家一起在材料领域迸发创造力时的兴奋所冲淡,科研成了一片让他为之入迷的领地。

薄首行教授课题组成员合照

持科研之“钥”

大二期间,疫情打断了线下实验的节奏。但幸运的是,学院很快完善了线上教学和会议系统,让师生们依然可以“云”上相见。于是,王之谊开始把目光投向材料理论和模拟领域,尝试在线上通过计算机继续开展研究。他与材料热力学课程的王衍明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分子动力学知识。不久之后,他便在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安排下,迎来了需要独立完成的有关锗金属催化生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课题。

对王之谊来说,独立研究课题是全新的体验。与团队合作科研项目相比,独立研究课题给了他更多个人思考和探索文献的时间,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对锗金属特定界面的形核在原子尺度的规律描述,他历经数个月的思考和尝试依然找不到满意的方法。这时候,密院交叉培养的模式体系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威力。通过每周的组会和日常的线上交流,课题组里许多来自计算机科学专业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们为王之谊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新思路。王衍明老师的鼓励和帮助则成了他科研进展中强有力的催化剂。最终他得以将科研成果在第七届Nano Today Conference这一重量级的学术会议上展出,并完成了一篇一作文章。

王之谊研究锗金属在金催化条件下生长的原子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示意图

王之谊参加王衍明教授课题组团建活动

回望四年的本科岁月,密院丰富的资源、多元的思想碰撞和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在王之谊的记忆中熠熠生辉。这段珍贵的记忆必将成为一盏明灯,伴随他奔赴科研人生的下一站,照亮他继续在材料计算领域学习和探索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