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描:郜一蓉,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以下简称“密院”)2023届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生。师从薄首行副教授,在先进电池材料与化学实验室中开展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离子输运机理研究,博士期间共发表高水平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科院一区论文4篇,包括Chemical Reviews(IF=72.087),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IF=29.689),Annual Reviews of Materials Research(IF=13.972),Science China Chemistry(IF=10.138)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Google引用300余次,另有1篇SCI论文在投。曾获上海交通大学科磊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2023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锚定航标求突破

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从高分子材料、微纳米材料到能源材料,郜一蓉一直在材料领域中钻研学习。本科期间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淀粉纳米晶改性相关研究;硕士阶段研究如何通过操控光驱动微纳米机器人实现微纳米尺度胶体粒子的自组装行为。博士阶段,她又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重心转移到电池材料的研究上。虽然三个学习阶段从事着不甚相同的研究方向,但也正是这些交叉的研究经历,给她提供了多元的思考维度和开阔的视角。

郜一蓉(左一)与导师在实验室

加入先进电池材料与化学实验室后,郜一蓉与她的导师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认为做科研要有价值的科研,而非是为了发表文章而去做一些“跟随式”科研。既然下定了决心要做科研,她告诉自己那就要做好与科研长时间并肩战斗的准备,因为科研不是百米冲刺,而且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充满酸甜苦辣。

奋楫扬帆科研海

博士伊始,郜一蓉就收到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撰写一篇有关于研究固态离子导体输运机理表征手段的综述文章。面对全新的课题,刚接手这个任务的她觉得这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不过她一直激励自己“硬骨头总是要啃的”、“再难的路也得自己一步步走过去”。通过半年时间海量的文献阅读,她从一个电池“小白”,逐渐对全固态电池以及固态离子导体领域的整体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段集中式的文献阅读经历对她在后期开展自己的课题也提供了巨大帮助,例如在遇到问题能够快速的联想到是否对类似的问题有相关的研究,并能够在较快的时间找到对应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同时,大量的文献阅读对于后期撰写论文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篇文章的撰写过程中,郜一蓉还通过与导师不断地讨论与总结,不仅对于离子输运表征方法进行了总结,更是对于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终,该文章发表在国际顶尖综述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

科研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开展压力对于离子输运特性影响的研究时,实验的结果并不如她预期所想,多次调整实验之后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善。虽然一直在改进实验,并且不断有新的实验结果出现,但是没有合适的理论可以解释该实验现象。长时间的缓慢进展让她一度丧失了继续下去的信心。但希望往往就产生在将要放弃的那一刻。在一次文献阅读时,她发现了一个在电子输运中的理论模型,与她的实验有相似之处,在和导师讨论后,发现该模型确实也适用于离子输运的过程。于是,她从新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调控离子输运特性的新模型。这一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并得到国际上其他研究人员的认可。

郜一蓉(右二)与实验室师生合影

对于一个实验型的研究组,实验室就是第二个家,维护好实验室的安全和各仪器的良好运转,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提高自身科研实践能力的同时,郜一蓉还担任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员。作为实验室的早期人员,她还协同课题组师兄一起起草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手册、仪器使用规程等各类相关文件。作为一名博士生,学会独立科研固然重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也必不可少。郜一蓉曾经负责指导一名本科生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开展晶格动力学性质对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输运机理影响的相关研究,这段经历让她深刻感受到作为一个老师的职责和意义,也体会到传递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给他人的幸福感。

在密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四年时光,对郜一蓉来说,不单单是一个完成学业的过程,更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在这里,她学会了走出舒适区,自信、积极地去面对一切未知的挑战。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希望能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