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2024届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留学生)名单公布,经院系推荐及校级评审,密西根学院土耳其留学生Nuri Erdem Ersoy成功入选。让我们跟随这篇推文,一起领略他独特的中国博士之旅吧。

人物白描:Nuri Erdem Ersoy (牛睿),来自土耳其,交大密西根学院2016级硕士生,2019级博士生,曾获中国政府奖学金,首届长三角高校外国留学生龙舟赛第十名等荣誉,博士期间撰写流体力学领域顶刊论文三篇、国际会议论文两篇。

Nuri出生于土耳其梅尔辛。在中东技术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后,他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出于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充满活力的文化和近年来快速的技术进步的钦佩,他决定去中国继续深造。Nuri在交大密西根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决定继续在这里攻读博士学位。 而在2023 年 2 月土耳其毁灭性地震的混乱中,他所体验到中土友谊和人道主义的力量又为他的学术之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变。

留校深造,学海龙舟竞渡

2019年,在亲身体验过上海交通大学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上海这座城市充满活力的氛围之后,作为应届硕士毕业生的Nuri毅然决定留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在第一个学期就取得了诸多学术成果,不仅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且在流体力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此后,Nuri 开始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展示他的研究成果,包括 2021 年在苏格兰爱丁堡举行的国际液体雾化与喷雾系统学会大会、2022 年上海交通大学国际研究生学术论坛以及在韩国济州举行的亚洲液体雾化与喷雾系统国际会议。除了投身科研,Nuri还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吸引的他报名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龙舟队,在2023年疫情平息之后代表学校参加了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龙舟赛。虽然他们以微弱劣势未能进入决赛,但这段经历却成为了他难忘的回忆。

Nuri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龙舟队的一员参赛

克服疫情,绽放学术光芒

Nuri的博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1月,他决定利用假期回土耳其去探望家人。然而,新冠疫情的大肆席卷打乱了他的旅行计划。在这期间,他无法返回故土陪伴亲人,又无法返回实验室潜心科研,再加上疫情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Nuri一度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尽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挑战,他仍在导师坚定不移的支持下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前行。

导师孔令逊教授给予了Nuri无限的希望与自信,提供了无数宝贵的反馈和鼓励,帮助他适应了新的学术环境,并坚定了他继续学业的决心。在导师的鼓励和帮助下,Nuri 得以在疫情期间发表会议论文、在 ICLASS 2021 爱丁堡会议上作学术报告、完成课业并顺利通过博士资格考试。

Nuri(左二)与导师孔令逊教授在 ILASS 亚洲会议上

志援灾区,大爱跨越国界

2022年12月,Nuri终于回到中国返回实验室,重新潜心于自己的研究。然而,天不遂人愿。在次年二月,土耳其南部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虽然Nuri的家人幸免于难,但地震仍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睹同胞们的苦难,Nuri主动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向远方的家乡人民伸出援手。他加入了上海的一个志愿者小组,为地震灾民组织捐赠物资。

Nuri与包括中国蓝天救援队成员在内的中国志愿者一起,不辞辛劳地组织和协助分发捐赠物资。上海的仓库成为了这一捐助活动的中心,里面挤满了来自中国和土耳其的志愿者,他们为了向地震受灾群众提供援助和安慰这一共同目标团结在一起。Nuri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对捐款进行分类、包装,然后装入集装箱,运往土耳其。正是这些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让Nuri又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中广为流传的慈善与大爱。

蓝天团队成员和土耳其公民在仓库做志愿者

许多捐赠箱上都写着关爱和支持的信息,如今回想起来,Nuri仍深受感动。有些留言是甚至用土耳其语写成的,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土耳其同胞的关心,同时印证出人际关系的力量以及集体行动的深刻影响。有一次,Nuri发现一个装有一幅中国救援人员帮助一名土耳其妇女的图画的盒子,图画旁还附有土耳其著名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的诗句:“但伟大的人类是有希望的,没有希望就不能生活。”这让他不禁感慨万千。对于刚刚经历了厄运的土耳其人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举动。这条用土耳其语写在距离祖国一万公里之外的援助箱上的信息深深触动了Nuri,并坚定了他对人类同情心力量的信念,让他又一次体会到了慈善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但伟大的人类是有希望的,没有希望就不能生活。” 纳齐姆·希克迈特

这场人道主义危机期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Nuri深刻认识到了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在面临艰苦困境时团结精神的深远影响。亲眼目睹两国人民间的和谐合作与相互共情的他深受启发,并表示自己将致力于加强土耳其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为建设中土友谊桥梁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