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白描:侯建坤,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以下简称“密院”)2024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万文杰副教授课题组,非线性微纳光学实验室)。曾获光纤国重优秀博士奖研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俞黎明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2024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他致力于微纳光学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多篇,另有两篇文章在投。毕业后他将入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基础科研方面的研究工作。
笃实好学,求知若渴
侯建坤的本科学院也是一个国际化示范学院,办学理念与密院十分相似,正是这一点让他选择了来密院读博深造。密院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每个学生可以在此跨越不同的学科领域,与众多杰出的教师和同学们深入交流,在学科交叉的环境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在VM645课上申岩峰老师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侯建坤对固体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为了满足科研需要,他还针对性地选修了其他学院的一些课程,对光与电磁学相关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系统性的学习对博士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与本科的学习不同,博士需要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博士生想要真正弄懂并解决一个难题,需要抽丝剥茧,每离答案近一步都有可能出现新的麻烦,同时需要不断逼迫自己去学习新的知识,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树。
侯建坤(左二)与课题组同学合影
侯建坤从事回音壁模式微腔中的非线性光学研究,在博士生涯的初期,他也曾因实验进展不理想而陷入迷茫和痛苦。博士一年级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大家都被封在家里无法返校,恰好给了他一段可以静心思考的时间。他反思自己之前过于急功近利,仍用本科时期的速成思维来看待问题,发现自己甚至连实验中最基本的耦合波方程原理都没有完全理解,更不用说背后的物理原理了。在搞清楚问题所在后,他在家开始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理论推导,许多困惑和迷茫都一一解开,同时也找出了实验进展困难的原因,为后期的科研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回归校园后,他借鉴阅读的文献改进实验方案,终于开始有了不错的结果,也一点点重拾了信心。在经历了两年不断的探索,无数次碰壁,甚至研究方向都换了三次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科研节奏。在导师万文杰的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他在回音壁模式微腔中首次实现了自诱导透明和手性二倍频激发。研究成果发表在光学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PhotoniX上,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第一个工作完成后,他的科研道路也变得通畅了起来,后续的两个工作也顺利送审一区SCI,将在近期发表。
兴趣为师,积极探索
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侯建坤认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由于性格和习惯的差异,每个人对学习的需求和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人钟爱于沉浸在书海中,有人热衷于在实践中寻找真知。对他而言,他的学习之道首先是将每一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和物理原理梳理得清清楚楚。虽然这样的探索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需要他跨越学科的界限,但当所有的知识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大海,那种融汇贯通的满足感,对他来说,是最为纯粹的享受。其次是勇于探索,并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正如他的导师万老师经常强调的:“在科学研究领域,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无论研究课题多么引人入胜,大部分的科研过程都是单调而孤独的。如果没有热爱,很难一直坚持下去。也正是因为侯建坤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在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中,他选择去比亚迪的基础科学研究院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希望可以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积累,攻克工业界的难题,为突破技术封锁贡献一份力量。
侯建坤和他的项目成果
劳逸结合,统筹兼顾
侯建坤(左二)参加学院迎新晚会
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劳逸结合才能保证跑完这场漫长的科研马拉松。在学习和科研之余,侯建坤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和志愿者活动,他在2019年加入研会事业部,曾组织简历工作坊活动,与林洁老师一起给即将就业的同学简历书写指导。在2020年疫情封控期间,他协助举办线上求职经验分享会,邀请即将毕业的学长学姐分享应聘求职过程的经验与心得体会,大家都受益匪浅。自入学以来,他多次报名担任密院夏令营志愿者,帮助学院举办研究生夏令营活动,同时他也从优秀的夏令营营员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他非常注重时间的合理安排,他喜欢在闲暇时刻前往健身房运动,这是他缓解精神疲惫的有效途径。除了科研工作,他还担任了非线性纳米光子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员。在这个角色中,他负责协助老师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并为实验室成员提供安全培训。他的努力确保了每位课题组成员的人身安全,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密院度过的五年学术生涯,仿佛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从起点时的充满热情,到路途中的坚韧不拔,再到终点的喜悦与满足,科研历程就像是一场身心的修行,破茧成蝶般的升华。这些经历使侯建坤在学术和个人成长上取得了无法替代的宝贵收获。他深深地感激学院提供的资源和机会,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提升了他的学术能力,更塑造了他坚韧的品格和全面的能力。未来,他将珍视这些经历,以此为动力,积极向前,为未来的生活和事业做好准备,更好地回馈社会。